第0679章 封王?(2 / 2)

杨七微微皱眉,吩咐道:“先带他们到正堂,我换一身衣服立马过来。”

“属下这就去办。”

彭湃一走,杨七起身回到了卧房,换了身衣服以后赶到了正堂。

到了正堂以后,就看到了老杨大马金刀的坐在上首,丫鬟已经帮老杨换了两盏热茶了,可是老杨却没有喝茶的意思。

杨大、杨五,一左一右坐在老杨两侧。

他们两个倒是想喝口茶润润嗓子,可是老杨不喝茶,他们也不敢喝。

杨七进门以后,躬身施礼,“爹、大哥、五哥……”

杨大和杨五笑着点了点头。

老杨冷着脸,沉声质问道:“听说你要封王?”

杨七愣了愣,失声笑道:“这件事连你们也听说了?”

杨七顺势走到了椅子前,坐了下来。

“嘭!”

老杨突然拍桌,厉声道:“谁让你坐了?”

杨七吓了一跳,无奈的站起身。

在老杨、杨大、杨五三人身上扫视了一圈以后,才发现,老杨这是要三堂会审他。

老杨鄙夷的看着杨七,嫌弃的说道:“就你这德行,也想封王?”

杨七无奈的翻了个白眼,“封不封王,那是我说了算的吗?再说了,只是底下百姓们乱传的留言而已。没必要兴师动众吧?”

老杨冷哼一声,喝斥道:“还敢顶嘴?”

杨七闭口不言。

老杨厉声道:“无风怎么会起浪?若是你没有封王的心思,别人有怎么会传出这种流言?”

杨七有点懵。

这完全是封建大家长的做派。

什么无风不起浪、一个巴掌拍不响……

这存粹是不讲理的说法。

明明什么都没做,身上还要背一口大黑锅。

一下子就让人觉得憋屈的慌。

奈何老杨是他老子,他又不能打人,所以有憋屈也只能忍着。

老杨可不管杨七委屈不委屈,他依旧厉声质问,“今日想要封王,来日你是不是还想着要称帝?老夫一日不管束你,你就在背地里肆意妄为。”

杨七摊开手,辩解道:“我没有……”

“呸!”

老杨黑着脸啐了一口,冷声道:“今日你敢放出流言,胁迫君上封王。来日你必定敢拥兵自立。小子,老夫今日告诉你,你若是敢听信你外婆的话,做出谋逆之事,老夫必定活剐了你。”

杨七恼怒道:“我真没有!”

就在这时,彭湃匆匆赶到了正堂,向老杨三人施礼以后,想要低声告诉杨七一些消息。

老杨讥讽的道:“你果然在背地里谋划一些见不得人的东西。”

杨七顿时气的瞪了彭湃一眼,“有什么事,光明正大的说。也好让我爹瞧瞧,我有没有在背后谋划一些见不得人的东西。”

彭湃愣了愣,为难的低声道:“真的说?”

“说!”

彭湃轻叹道:“赵普来了,摆着天使的仪仗,已经到了大同府外的驿站。”

杨七有些懵了。

这下真解释不清了。

老杨一听彭湃这话,果然恼了,“好你个杨延嗣,还敢说自己没有胁迫君上封你为王。如今连当朝宰相都甘愿担当天使,特地摆开仪仗前来册封你,你还有什么可辩解的。”

杨七赶忙追问彭湃,“赵普那个老倌,摆着天使的仪仗,跑到我西北四府来干什么?你打听清楚了没?”

彭湃迟疑了一下,点点头,“赵普的行辕有重兵把守,一般人接触不多。不过据接触到百姓们说,他们看到了衮服蟒袍,有八成是要给你封王。”

杨七果断摇头,“这不可能!”

彭湃沉吟道:“属下也觉得不可能,这里面可能有什么蹊跷。”

老杨冷笑一声,“能有什么蹊跷,还不是杨延嗣这个逆子胁迫君上,用流言威逼陛下,封他为王。”

“啪!”

老杨一拍桌子,厉声质问杨七,“杨延嗣,老夫问你,这个封王的诏书你接还是不接?”

杨七无奈的道:“八字还没有一撇呢。事到如今一切还只是流言。爹您别听风就是雨啊。”

老杨蛮横的道:“老夫不管这些,老夫就问你,这封王的诏书你是接还是不接?”

在老杨威逼下,杨七轻叹道:“不接。”

老杨质问,“拿什么保证?”

杨七无语道:“您想让我怎么保证?”

老杨摊开手,杨大和杨五拆开了老杨身边放着的布包,露出了里面的大金刀,拱手送到了老杨手中。

“嘭!”

老杨把大金刀往地上一跺,冷声道:“老夫就坐在这里,盯着你。你若是接下了封王诏书,老夫就一刀劈了你。”

这是要大义灭亲啊!

“哎!”

杨七长叹了一口气,拱手道:“爹您尽管放心,这封王诏书,孩儿是打死都不会接的。”

老杨完全不相信杨七的承诺。

他就真的扛着他的大金刀,坐在了正堂里。

杨大和杨五二人小心翼翼的伺候着。

两天后。

赵普老倌摆着巨大的仪仗,浩浩荡荡的到了大同府城前。

和其他入大同府城的大宋官员没两样。

赵普很惊叹于大同府城这个边陲城镇的繁华。

巨大的仪仗到了大同府城门前的时候,居然没有一个人迎接。

杨七被老杨气的不轻,所以懒得打理赵普老倌。

换做是以前,赵普老倌一定拂袖就走,顺便回去参杨七一本,然后让赵光义派遣大军过来教育教育杨七什么叫做礼仪。

可是今时不同往日。

此番赵普入大同府城,那是带着任务的。

任务之重,关乎国本。

面子这东西,赵普早就没有了,他也不在乎这个。

见到没有人迎接自己,赵普就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个台阶。

然后驾着仪仗,浩浩荡荡的入了大同府城。

绵延一里多地的仪仗,在大同府城内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
百姓们奔走相告,争着过来看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