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节(1 / 2)

孟茯将鸭子赶进池塘,便领着三妹往家里走,一面叮嘱着她,“以后想看小鸭子,远远看就是,断然不要到这池塘边玩耍,危险得很。”

说着只见池塘边被几棵翠绿垂杨柳环抱的草亭里,沈先生搬了一垒书在那里晒。

孟茯便带着三妹过去帮忙。

沈先生看到三妹,像是想起什么一般,从宽大袖袍里摸出两块芝麻糖递给她:“尝一尝。”

第9章

三妹哪里吃过这等好物,水汪汪的大眼睛便有些移不开,但孟茯没点头,她也不敢伸手去拿。

孟茯见三妹的表情,哪里还用想,只怕是没吃过,按理自己不该让她随便接人家的东西,可惜又不忍她这可怜模样,便允了,“快谢谢先生。”

三妹欢喜地道谢接了糖,却没自己吃,反而是递给孟茯,“您吃。”

孟茯对上那双天真无邪的眸子,心都快化了,“我是大人,我不吃糖的,既是先生给你的,你便留着自己吃。”

可三妹仍旧没自己吃,转头望家里跑去,可见是要分给兄长们。

孟茯见沈先生这会儿得空,想着要入学了,便托他给大壮二强取字。

至于三妹的名字,她瞥见那池塘边的萱草。

萱草的花语是忘却一切不愉快。

叫萱儿便好了。

至于大壮二强,因姜家这一代字辈是若,所以沈先生便给他兄弟二人取了若飞、若光。

若飞取自木兰辞‘关山度若飞’;若光则是出自南朝诗‘属我嵫景半,赏尔若光初’。

孟茯其实之前大致看过这本小说,对于时代设定有一定的了解,类似于南宋,但却叫做大齐,所以大齐以上的历氏,与自己那个世界的吻合的,这些读物古籍也是有的。

但从大齐,也就是宋开始后的人文历史,便都没了。

大齐与金国东沿曲水,西以双燕关为界。

大齐又与夏国、辽国、南诏为并存政权。而大齐偏于曲水以南,经济与诸国相比算得上是发达的,科技较高,对外发展程度也不少,只是可惜这军事能力比较软弱,政治上颇有些无能。

与辽人开战,来来回回七八次求和仍旧没成,终是开了战,可这要上战场的紧要关头,征兵檄文才慢吞吞下来。

沈先生朝着打谷场方向看去,那头被一排枝繁叶茂的桑树当着,是瞧不见光景的,却能将那怨声载道听得清楚。

“战事一起,不知又有多少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。”这个世界虽然已南宋为背景,但是原作者对大观描写不多,只着重于情爱。

所以孟茯也不知,未来这大齐将如何,到底是败给辽人,还是被金人趁机夺走这如画江山么?

那头的怨声里,有着从县里来的衙役高声与乡民们说什么国仇家恨,她听了些许,忍不住叹道:“兴亡皆是百姓苦,打什么仗,谁做皇帝我们底下的老百姓才不管,可吃饱穿暖就是了,他自己说的那些民族大义,只怕自己也不信的。”又鞠身朝沈先生道谢取字一事。

沈子房颔首与她送别,只是一直紧握着的书本的手却始终没有松开。

他也想要去战场之上,尽自己绵薄之力以保百姓安宁。

可是朝廷重文轻武,庸官当道,皇帝不政,底下的人就算是拼尽了性命又如何?到时候上头轻飘飘一句议和,所有的鲜血都白白撒在了沙场。

从前不都这样么?不过他想着如今朝廷的局势,只怕这一次是打不起来的。

因此倒也没多为这些村民们担心。

不然就他们这样的,不曾训练一日,便被赶鸭子一般推到战场上去,只有送命。

想着刚才孟茯的那话,兴亡皆百姓苦,她倒是看得透彻,只是上面那些人,什么时候才晓得真正体恤百姓子民们呢?

正想着,听着孟茯家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,扭头望过去,原来是几个孩子得了新名字,高兴地在院子里跳呢。

全然忘记了方才的疼痛。

孟茯看着几个孩子欢喜,只觉得到底是孩子,天真无邪的,不过是得了个新名字,便好像是得了全世界那样开心。

这样容易满足的好孩子,怎么能叫他们走上以后那炮灰的路呢?

所以孟茯越发下定决心,不过将来如何,自己都一定要好好扶持他们走正道。

不过想的时候意气风发,看着这才几日,家里装粮食的大缸就挖出一个坑,不免沮丧起来。

一个人一年得吃三百多斤粮食,自家四口人,那得一千多斤,若飞若光更是在吃涨饭,自己不能在他俩身上节省。

不然以后影响发育。

可是萱儿也不能叫她饿着肚子,自己又是家里现在的唯一劳动力,也不能不吃饱?

左右都没法节省粮食,可自己这点月钱,似乎也不够。

一时想起白天族长说自己是延续祖上医德,所以擅长妇科千金,替人帮忙罢了。

所以她完全可以继续做老本行,尽量少给人接生不就好了?

何况妇产医生也是给人看病的,接生的活儿一般不都是助产士么?自己事实上也没亲自接过几个,主要还是负责孕妇的身体状况。

所以自己完全可以延续这点小小的医术,给女人们看点难以启齿的杂症。或是以后有人生产愿意找自己,也可在旁边指导接生婆们。

最起码是有些用处的。

反正不做接生婆,不影响孩子们的名声,便好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