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21 衣带血诏(1 / 2)

汉祚高门 衣冠正伦 1873 字 4天前

三月末的行台,气氛分外凝重,虽然寻常部曹小吏不知道究竟发生何事,但察颜观色也能看出各自官长神情凝重,于是便也令得整个行台气氛俱都压抑几分。

这几日,行台内频频召开会议,可以说与军事有关,但实际上关系也不大。可是给整个行台带来的震荡,其实还要甚于军事上的胜负。

事情的起因很简单,来自弘农前线主将桓宣呈送台内的一份奏报。这一份奏报除了桓宣自己陈诉军情之外,还夹杂了一份来自长安的书信,书信的作者则是目下窃据长安的杜洪。

事情若仅止于此的话,其实都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。早在王师经营潼关以来,便不乏关中豪右书信投递,尤其随着去年年末开始西征,王师战绩惊人,弘农前线每日所得投诚书信更如雪片飞来,其中自然也少不了这个杜洪。

作为京兆豪右推举出来的首领,长安目下暂时的主人,杜洪不只向弘农前线投书,还向行台投书,甚至去年冬里直接派人绕过洛阳行台,直接遣使前往建康。只是还没有抵达建康,在历阳便被扣留下来。

其人投书内容其实也大同小异,无非没有与王师作对为敌的念头,即便占据了长安,也是因为形势所迫、乡情不可辜负等等。言内言外,多陈无奈,当然最主要的意思,就是讨价还价。

面对王师去年汹涌的攻势以及今年持续不断的备战施压,杜洪本人也没有必守之信心,况且也无坚守的必要。

目下强弱态势分明,京兆豪右们其实也各自心知,之所以如今还窃据长安不作归顺,其实原因还在于行台的态度。行台始终没有明确表态,如果这些人投降,会获得怎么样的安排与待遇,只是一味的施压。

此前弘农杨氏的覆灭,也让这些京兆豪右们不敢轻易敞开怀抱恭迎王命。在这种情况下,杜洪作为京兆豪右的首领,或攻或守的战争职能还在其次,最主要的还是负责代表这些京兆豪强们与行台谈判请封。

但行台始终没有正面回应保证,这也让京兆豪右们倍感焦灼。尤其随着弘农、上洛、河东等地的次第大建经营,加上开春之后河水渐长,令得战争气氛越来越凝重,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三辅豪强受不了这种压力而主动投降。

至于剩下那些还存念观望的,多数也都不敢再深居乡土、独抗即将大进的王师,引部向长安周边聚集而去,抱团取暖。

从行台方面而言,自然没有谈判的必要,甚至今次西征,这些豪强根本就不是主要的敌人。他们若能识趣、乖乖投降也就罢了,若还要负隅顽抗,直接击垮就是了。

所以此前的计划是逐次扫荡拔除长安周边各股势力,尤其是北面的匈奴伪汉并其他一些杂胡势力,而后各军齐发,直入长安。

自身诉求迟迟得不到回应与满足,大概杜洪也是恼羞成怒或者说狗急跳墙,所以这一次投书弘农就发生了一些变化。然而这一变化,直接让行台炸了窝。

杜洪自己的书信倒也没有什么可说的,无非关中久乱、民风彪悍,既然诉求不得,也就无畏一战之类色厉内荏的说辞。但要命就要命在书信之外,另附一篇诏文。

是的,诏文!

杜洪非王非公,因为此前一直谋求谈和,所以也并没有僭越称制,但却突然抛出一篇诏文,实在令人大感不解。而讲到这一篇诏文的来历,则就更加曲折。

这一篇诏文的作者,是愍帝司马邺,就是那个中朝末帝,自长安归降汉赵而后被汉主刘聪所杀,已经死了二十多年,甚至就连尸体都被迎回江东安置多年的司马邺。

简而言之,这是一篇遗诏,至于遗诏何处得来,杜洪在信中也给了一个看似详细、合理的解释:当年胡寇关中,司马邺万般无奈之下选择向刘曜投降,噬臂吮血写下诏书,缝入衣袍中交给近侍带出,流传于外。直至此前不久,这一份血诏才从旧衣中露出为人所得。

所以,这是一份命运曲折的遗诏,而且还是一份衣带诏!

血诏原件,杜洪自然不可能轻易送出,但是内容也都尽录下来,命人投书弘农,继而送入行台。

血诏内容大义是愍帝惭愧不能守护祖业,身受屠各丑类所辱,但幸在江东还有宗族长者琅琊王司马睿传承统序,再兴晋祚。

书里还用非常殷切的语调嘱咐琅琊王,虽然客寄江表,但也不要心灰意懒,要深衔国恨,懂得选贤任能,至于江东那些吴人门户,也不要因为生长边远之地而不用。吴人多血性,只要施以恩惠,再过十几年,肯定会有雄臣勇出,慷慨兴复王业。

另外,书里又仔细叮嘱司马睿切记不要被愤怒冲昏了头脑急于反攻报仇,尤其不要急于远攻关中,因为这里胡势还很强大,担心琅琊王报仇心切、葬送了晋祚这最后一点传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