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29章 宜安之战(上)(1 / 2)

秦君临天下 江中石 1641 字 19天前

秦王政十一年秋。秦军大将桓齮率军东出上党,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,攻占了赤丽、宜安(今河北葶城西南),对赵都邯郸构成严重威胁。

秦军出井陉之后,直接攻击区域是在滹沱河之南。在这里赵国建有众多的城邑,在赵国失去了太原盆地之后,滹沱河下游,成为了沟通赵国南北的必经之路。由于赵国的防御重点在南北两线,即云中、雁门的赵北长城,以及邯郸一带的赵南长城,因此秦军主力在滹沱河南岸并没有受到太大阻力,很快就攻克了宜安、赤丽两座城邑。

按照白宣的战略设想,攻赵秦军应采取稳扎稳大的方式,扩大战果,以滹沱河为依托,将赵国一分为二。在春秋时期,当时的中山国正是凭借有小黄河之称的滹沱河之险,和赵国进行了长达百年的对抗。因此秦军延滹沱河构筑防线并以此为依托,在南岸攻城掠地扩大战果的确是最佳选择。但是赵王迁的一个决定改变了白宣的打算,因为赵王迁终于答应启用李牧了。

赵王迁的使臣来到代郡拜见代王嘉,并当场宣读赵王迁的王诏。

“王有命,命李牧率边军回援邯郸,封李牧为上将军,大赵军队悉听上将军调遣。上将军,这是兵符将印,请上将军即刻赴任,火速回援。”

李牧看了一眼使者但并未伸手去接兵符将印,代王嘉说到:“将军,国难当头,我等应摒弃前嫌共同抗秦。”

李牧:“代王,末将不是不肯出兵,末将有个条件需大王应允。”

使者:“大王曰:只要将军答应为将,所有条件一概诏准。”

李牧:“本将的条件只有一个,司马尚为副将镇守邯郸附近的漳水和南长城,此为本将与秦军对抗之依托,乃重中之重。交给他人本将不放心。”

使者:“下官立刻返回邯郸并告大王,定叫司马尚为上将军副将,按照上将军之意沿漳水以及南长城一线不防。上将军还有其他条件吗?”

李牧:“本将统军之后,大赵所有将士均归本将调遣,本将如何作战大王不得干预。”

使者:“下官定会把将军之意传告大王,大王也会答应将军条件。上将军,请接印。”

李牧终于接过兵符将印,率领三万赵国边军回防邯郸,这三万边军中有一万人马是雁门骑。当然,真正的雁门骑老兵只有三千,其余七千人马都是从代郡边军中抽调的精锐骑兵。和白宣不能把镇北军主力全部抽调一样,代郡边军是抗击林胡和匈奴的主力,抽调三万已经是极限,再多赵国边防就会空虚。于是,李牧率边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,渡过滹沱河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。李牧认为秦军连续获胜,士气甚高,如仓促迎战,势难取胜。遂采取筑垒固守,避免决战,俟敌疲惫,伺机反攻的方针,拒不与秦军接战。

宜安城内,秦军帅府内。白宣先开了面甲,将战盔放在桌案上。桓齮上前说到:“君候,末将赞同君候一战歼灭赵军主力的计策。可是为何不趁赵军渡河之际半渡而击?如今李牧率二十万赵军安然渡河与我军对峙,但他深沟壁垒拒不出战,如同一只乌龟蜷缩在壳子里,这让末将无处下手。”

白宣:“李牧乃是赵国名将,半渡而击只会让他改变战术在北岸设防,若是如此才是对我军大大的不利。本君之意就是要在南岸大量歼灭赵军随后顺势渡河,如此滹沱河便不会成为赵军抵御我军的屏障。如此布置意图在逼迫李牧和我军展开野战。以我军野战之能定可一战而胜。站若胜,那么无论是赵国国都附近,还是北地三郡都不会再有象样的抵抗了。从战略上来看,这比将赵军主力阻在滹沱河以北,逼迫赵国向北做战略撤退,然后再发起新的攻击要更合算。桓齮,正如你所言,李牧如今龟缩不出,你有何妙策?”

桓齮:“末将有一计,末将愿率一支人马攻击肥累邑,若李牧弃营而出救援肥累的话,那么就恰好正中君候与赵军决战于野的计策。我军只需预先探查好赵军的出击路线,并选好合适的地形预留兵力,就可以打一次类似平阳的围点打援之战。如李牧仍然坚守不出的话,那么我军就会顺势攻取肥累,并继续在滹沱河以南地区攻城掠地,扩大战果。君候以为如何?”

白宣问身边王翦、杨端和:“两位景军以为如何?”

王翦:“好计。”

杨端和:“桓齮自从来了前线,聆听君候教诲之后,也成了一员智将,末将以为此计甚好。桓齮,你放心去攻肥累,不用担心大营安全,尽管攻城掠地就是。”

桓齮满脸兴奋大声回答:“谨遵君候及两位将主之命!”